党史里的新闻传播史|辉煌党史,新闻史诗!第2期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作者:时间:2021-06-17点击数:

前言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百年党史是奋斗路上“最好的教科书”,是坚守初心“最好的营养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传媒学院科学规划、周密部署,计划在党史教育中深入开展“读党报”、“诵经典”、“讲党员故事”、“助力乡村振兴”、“微影展”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向导》周报随之横空出世,中国新闻事业翻开新的一页。100年来,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从报纸到电波到电视,再到网络等新兴媒体,一路前行,一路高歌!这是一段历史,也是一部史诗!无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还是在实现中国从近代化到现代化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党领导的新闻事业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传媒学院公众号推出特别策划《党史里的新闻传播史》,和广大师生一起重温学习在党的建设和奋斗历史中出现的代表媒体、典型人物和优秀作品,致敬使命重大、勇立潮头、继往开来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献礼建党百年!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担任北京《晨钟报》主编、《甲寅》日刊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等职务,参与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著名革命运动。


生平介绍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之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李大钊进而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1926年“3·18”惨案发生后,李大钊继续领导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北方组织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李大钊受尽酷刑却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他第一个走上绞刑架,高喊“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热血浇灌信仰 点亮共产主义的火种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1927年4月,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在狱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写下的《狱中自述》,也成为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绝唱。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他,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李大钊“崇信共产主义”,经常“知有主义不知有家”。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曾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20年初,李大钊等革命家就开始商议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发起建立的团体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播撒真理的“火种”: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协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一系列介绍马克思生平、学说和贡献的文章;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李大钊的这些努力与探索,为中国革命者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也为中国革命树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李大钊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致力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杰出贡献。“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李大钊甘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精神,必将永载史册、历久弥新。



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1916年5月,27岁的李大钊结束了日本的留学生活,回到祖国。为进一步施展抱负,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了《晨钟报》,邀请李大钊主持编辑工作。在创刊号上,李大钊发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文中第一次阐明“青春中华”的理想,向青年发出奋起自觉的召唤。他指出,中华民族亟须解决的,不是亡与不亡的问题,而是如何再造青春;中国的出路在于摆脱旧传统、旧观念束缚,勇往奋进,急起直追,创造一个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青春中华。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写在《青春》里的深情寄语,发表于1916年《新青年》第二期。100多年前,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仿若一柱火炬,启蒙了无数有关青春的思考。而作为这一运动领袖的李大钊,用他38岁的生命之钟,撞击着旧中国的黎明。他将短暂的一生,全部倾注于“青春中国”的革命伟业。“青春中华”之理想,奠定了李大钊一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使命感和不懈奋斗精神,让他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和革命家之一。

(连环画李大钊的故事内容节选)

青春是什么?是“誓死力争,爱国无罪”的悲壮呐喊;是一场矢志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远航;是建国初期那段不计得失,不问苦乐,不避艰难的人生;是改革开放初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勤奋务实,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气壮山河。

这青春的怒吼,冲破中国现代史幽暗的前夜,成为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之光,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薪火相传。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唯有继续奋斗,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青春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个人目标与国家命运同向而行。追梦路上,每一代青年都在努力奔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故事,因你而出彩;中国因你而青春。



资料来源:

公众号:共产党网  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  温州市图书馆  黔江组工

张首映《90年:一部辉煌党史,一部新闻史诗》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所有: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豫ICP备14014451号 招生咨询电话:0371-60915002、609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