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里的新闻传播史|第3期 《新青年》:百年前最流行的潮牌杂志,吹响五四运动的号角

作者:时间:2021-06-17点击数: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百年党史是奋斗路上“最好的教科书”,是坚守初心“最好的营养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传媒学院科学规划、周密部署,计划在党史教育中深入开展“读党报”、“诵经典”、“讲党员故事”、“助力乡村振兴”、“微影展”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向导》周报随之横空出世,中国新闻事业翻开新的一页。100年来,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从报纸到电波到电视,再到网络等新兴媒体,一路前行,一路高歌!这是一段历史,也是一部史诗!无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还是在实现中国从近代化到现代化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党领导的新闻事业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传媒学院公众号推出特别策划《党史里的新闻传播史》,和广大师生一起重温学习在党的建设和奋斗历史中出现的代表媒体、典型人物和优秀作品,致敬使命重大、勇立潮头、继往开来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献礼建党百年!


本期报刊简介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是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出路的心血结晶,其出版和发行共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由1915年创刊至1916年上半年,为“民主”与“科学”的启蒙刊物,向封建专制主义文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后期由1920年下半年至1926年终刊,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专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01 德先生赛先生登陆中国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图片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新青年》刊行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末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它以激进的态度﹐投入了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和传统的革命潮流﹐成为“五四”思想革命和 文学革命的重要阵地﹐《新青年》创刊号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项希望﹐已经包含了以“民主”和“科学”两大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思想主张的萌芽。

“五四”运动前后,以鼓吹民主、科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曾刊载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李大钊的论文《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主义的胜利》,陈独秀的论文《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等。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呼唤人性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杂志先后发表了陈独秀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驳康有为共和平议》﹑《复辟与尊孔》﹐李大钊的《青春》﹐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及其他随感录﹐阐明了袁世凯﹑康有为等人鼓吹儒家孔教思想和复辟君主制度之间的联系﹐对于封建家族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新青年》发表文章讨论孔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问题﹑婚姻问题﹑个性解放问题﹐批判了上海《灵学丛志》宣扬的迷信鬼神的无知妄说。在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斗争中﹐《新青年》第一次在进步的中国思想界自觉地举起了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两大旗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02 从百家争鸣到一枝独秀

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为了保卫和推进文学革命,《新青年》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对诋毁革命文学的上海美术界守旧派人物的斗争。刘半农的《答王敬轩书》、鲁迅的《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钱玄同的一些通信等,都是《新青年》在这一斗争中发表的战斗文字。1919年1月发表的由陈独秀执笔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回答了整个封建势力对于思想和文学革命的各种非难,实际上可以看做是《新青年》杂志同人在这场斗争中最有代表性的宣言。

《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对于借鉴外国文学,推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创作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918年以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5卷5号上发表了《Bolshevl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较早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革命色彩更为明显,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李大钊负责编辑的6卷5号﹐办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专号”。1919年~1921年上半年,《新青年》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的论文和译介文章130余篇。1920年9月8卷1号起,《新青年》迁至上海,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刊物。


03 党史相关事件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8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通称。筹建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成立后,陈独秀被选为书记。其主要工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各地建立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指导和开展工人组织,联系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0年9月,《新青年》进行了改组,从第8卷第1号起,由民主主义刊物转变为社会刊物,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这是建党筹备工作中必要的理论准备。


瞿秋白

二、瞿秋白驳斥国民党右派

1926年3月25日,瞿秋白在《新青年》第3号上发表《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国民党右派和国家主义派之分析》。文章揭露了国民党右派和国家主义派的共同的反动目的,即"消灭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破坏共产党的政治势力,以民族或国家的笼统名词欺蒙无产阶级,使为己用而专擅国民革命的指导权"。同时明确提出:"中国无产阶级应当努力实行国民革命,引导一切平民参加民族解放斗争,中国的国民革命当然就是世界的社会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进行和胜利必须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及其他被压迫民族"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言论。


04 青春之歌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新青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是旧中国时代最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刊物。凝聚了当时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等,堪称是一代大师的群英会。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新青年》堪比,即使时至今日,当今的许多青年依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愿全国青年一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忠于祖国,不负时代,“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资料来源:

公众号: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所有: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豫ICP备14014451号 招生咨询电话:0371-60915002、609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