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刘鹏飞 等
新闻传播研究杂志,1942年创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导读
作为与公众最直接的沟通平台,新闻发布会担负着回应关切、消除疑虑、塑造形象、提振信心的责任与使命。
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明确强调,要依法做好疫情报告和发布工作,按照法定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准确报告疫情信息。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此前也多次指出:推动防控力量下沉,坚持公开透明。
疫情防控进入攻坚期后,各地各部门形成了常态化的疫情新闻发布会和网上发布会,通报疫情数据等,回应社会关切,但效果参差不齐。危机时刻的新闻发布会对于减少公众恐慌、增加透明度、减少公众的不确定性至关重要,疫情防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非常鲜活的典型案例。面对即将到来的智媒化时代,怎样才能真正发布信息、沟通民意、提振信心?
新闻发布形式立体化和精细化
2020年1月26日起,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制度新闻发布会启动,发布会召开主体有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等,解答包括防控物资供应、企业经营、市场秩序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春运返程防控等与民生息息相关、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湖北、上海、四川、浙江、江苏、深圳、北京等地已分别召开十场以上的新闻发布会,内容也越来越详尽。
2月3日,外交部在微信群里召开了新年首场记者会,这是外交部有史以来首次在网上召开的例行记者会。据了解,共有200多位中外记者朋友共同参与本次线上例行记者会,在65分钟的时间里,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围绕中方抗击疫情举措、疫情涉外信息等在线回答了20个问题,英文译文由高翻人员同步即时提供,也通过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发布网上例行记者会答问内容。
增加网民回应环节,体现新闻发布价值。在2月7日的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在发布会已经结束的情况下,主持人临时增加了网民回应环节,让大家眼前一亮。当日专家对社交网络上“一次性口罩要不要消毒”“接触多长时间会感染病毒”等网民关心的话题给予解答。①多次冲上热搜的天津新闻发布会、因一句物资求助“可以说吗”让群众感到安心的浙江新闻发布会,无疑具备了新闻发布的基本要素:真诚、尊重、互动,人文关怀。②重视信息公开,淬炼治理能力。2月3日晚,天津市的疫情新闻发布会“福尔摩斯式破解病毒传染迷局”冲上了微博热搜,这条热搜下的视频内容是2月2日天津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某百货大楼的5例确诊病例的详细分析。
细节保障,体现政府部门对民生的关切。早在2月4日,北京市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中首次配备手语翻译,发挥出示范效应。此后,天津市新闻发布会、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也有现场手语翻译。一个细节变化,体现的是政府部门对民意的重视、对民生的关切。
如今,怎样接受电视和新闻采访考验着新闻发言人和干部的媒介素养。面对电视镜头,“一问三不知”的黄冈卫健委唐主任后来被免职;对话央视新闻主播提问对答如流、传递信心的温州市市长受到观众和网民肯定。新闻发布和接受采访本身,成为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的前沿阵地。
常态新闻发布成地方战“疫”窗口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湖北省形成常态化的新闻发布模式,每晚9点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工作情况、回应社会关切。作为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湖北省的新闻发布会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2月3日、2月9日召开的发布会聚焦防疫知识,其传播量均在趋势图中达到较高值,这也印证了在疫情面前,大众对权威、科学防疫信息的关注排在各类信息需求前列。疫情暴发以来,抗疫工作中的物资保障、收治能力等问题牵动公众,各项数字成为关注重点。不过,也要针对问号消除公众疑虑。如2月10日的湖北发布会上披露的武汉户数排查百分比达到98.6%,有网民称,数据来源、统计方式等需要进一步解释。
新闻发布会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一环,应严谨对待。除向全社会通报抗疫动态外,系列新闻发布会也成为湖北和武汉回应热点的重要平台。如疫情初期的地域歧视现象,发布会发出“敌人是病毒不是武汉人”等声音,向李文亮医生表示哀悼,回应湖北省和武汉市红十字会系列舆情等。发布会中的口误和不当细节也曾多次引发负面舆情。
每天晚上9点的发布会,已近似湖北接受舆论质询的答辩现场,虽然争议时有出现,但从确定发布模式到优化发布形式,从增加记者提问机会到增设回答网友问题环节,体现了发布会的进步。2月2日开始以网络视频直播的形式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全部采取连线方式进行,颇受好评。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达,5G技术应用的成熟,此次“云发布会”可谓一次有益尝试,可作为今后新闻发布会形式的样本。同时,湖北此后的发布会逐渐形成了主题式回应的发布模式,舆论热点被交替设置成主题,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密度、影响力均有提高。除湖北省、武汉市的主要领导外,卫生健康等专业领域高层级专家被邀请参与到发布工作中来,也增强了发布信息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可信度。③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专业信息的新闻发布而言,全面、及时和科学是基本要求,结合实践来看,仍需完善中央与地方部门的衔接机制,将舆情风险评估前置;合理分工做好充分的专业解读释疑工作;同时要畅通政府官员、疫情专家、媒体等三种话语体系,在同频共振中提升舆论引导效果。人民网舆情分析师认为,政府通报偏向于行政管理,疫情专家倾向于医学答疑,媒体在寻求舆论兴趣点。三种话语各有侧重,需要形成互相补位、监督和引导的关系。④
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此次疫情期间,短视频短平快的特点受到民众的欢迎。中国传媒大学詹新惠副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发挥各级媒体、各类报道形式的不同作用,形成合力,给用户展现出疫情一线的全景报道。如果政府机构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一些主题突出、观点正确、内容完整、图像清晰、视觉感强的短视频,类型多样化一些。也可以做一些公益类、宣传类、正能量的短视频,以平衡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正负面新闻,抚慰困境中受众恐惧、恐慌的心情。⑤
图:中国电信和央视频对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建设进行全程高清直播
在武汉两座医院建设过程中,中国电信与央视频合作推出“疫情24小时”,对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建设进行全程高清直播。中国电信基于高性能的5G网络和天翼云平台进行的直播,被称为最强“云监工”项目,同时在线观看的全球网友超过了8000万。
表:智媒时代新闻发布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新闻发布应因地制宜、内化于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爆发、信息量大、新闻价值强、信息传递快等特点,而网民在面对洪水般涌来的信息时,对获取真实、准确信息的渴望也变得非常迫切。而对于全媒体景观中的“局外人”来说,如何发挥基层优势把疫情资讯、防控科普等内容传达到田间地头也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从“各地村干部大喇叭喊话PK”“农村抗疫硬核操作”等热门话题中看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时度势成为基层新闻信息发布、社区治理及公共卫生的诀窍。有条件的地区,通过H5、短视频甚至无人机“喊话”的方式提醒村民防控肺炎感染;没有条件的地区,“大喇叭”“小喇叭”全天候全时段播出,甚至为了让普通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还创造出了快板、顺口溜、方言版宣传语等新花样。
作为与公众最直接的沟通平台,新闻发布担负着回应关切、消除疑虑、塑造形象、提振信心的责任与使命,往往也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新闻发言人树立形象、服务群众的“社会注意力”窗口。2019年,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探索政府舆情风险评估与咨询的研究工作。在这项系统性体系建设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考核领导干部的舆情素养,包括媒介素养、新闻发布素养。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正是官员及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新闻发布素养的综合考验场和展示平台。
注释:
①人民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侧记:今天新增了一个回应网民环节》,2020年2月7日
②翟薇:《舆情课堂:疫情新闻发布会,细节见关切》,人民网舆情频道,2020年2月13日
③陈昀 符策旭 李俊强:《湖北疫情新闻发布会舆情特点解读》,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14日
④吴汉华 温旸:《观察:“四部曲”做好疫情专业信息发布》,人民网舆情频道,2020年2月12日
⑤《疫情危机下:短视频尽收全民镜像,传递战疫正能量》,人民网舆情频道,2020年2月14日